家有宝宝网

改變寶寶自卑心理方法_怎麼改變寶寶自卑心理

養生之道網導讀:

改變寶寶自卑心理方法有哪些?自卑心理是寶寶的一種負面情緒,孩子在童年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腳本”,正是因為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之下,這樣的自卑反而有可能會變為妄自尊大。那麼,改變寶寶自卑心理方法有哪些?

一, 改變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備服飾保守,說話吞吞吐吐,走路畏縮等特點。從改變服飾、說話的音量、走路的姿勢入手,便是改變他們的心態,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條捷徑。據國外最近的實驗顯示,人在舉重的時候如果大聲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舉起更重的杠鈴。實驗同時還證實,昂首闊步的舉止以及整潔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因此,專家認為,家長對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應特別注意教育他們改變自己的形象:穿整潔大方的服裝,講話爽快,走路昂首闊步等等。

二, 發揮長處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和劣勢。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並為他們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關鍵。

三, 語言暗示法

語言是思想的表露。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因而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用“你聰明!”“你一定行!”之類的積極語言為孩子打氣,或是在此基礎上,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擬定一句鼓舞鬥志的話,每天上學之前都念上幾遍,在語言暗示後再滿懷信心地去上學。

四, 儲蓄成功法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經驗之上的。科學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有大腦便有一種刻劃的痕跡——動作模式的電路紋。當人重新憶起往日成功的動作模式時,人又可重新獲得那種成功的喜悅,從而消除自卑,充滿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時,為了能讓他生活在成功的體驗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導他建立成功檔案,將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與進步都記錄下來,積少成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看看,經常重溫成功的心情,這樣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難。

五, 預演勝利法

每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接受挑戰時,就要求他們先在頭腦中想像完成任務時的勝利情景。這種白日夢式的預演勝利法,對於幫助孩子戰勝恐懼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六,降低追求法

一位哲人說過:“追求越高,才能的發揮就越充分。”對於後進孩子來說,與其空談立志,當什麼愛因斯坦式的劃時代的科學家,還不如訂幾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讓這些孩子適當降低追求,讓大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做到一學期、一個月、甚至一個星期都有目標可尋。目標變得小而具體,就易於實現,這樣一來孩子就每時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進步。

七, 洗刷陰影法

失敗的陰影是產生自卑的溫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的挫折與失敗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時洗刷失敗的陰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敗陰影的方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有兩種:一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將失敗當做學習的機遇,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二是徹底遺忘,家長要幫助孩子有意將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徹底地忘記,或是用成功的經歷去抵消失敗的陰影。

回饋總結:

如果寶寶有自卑心理,家長們可以採用以上所說的改變形象法,發揮長處法,語言暗示法,儲蓄成功法,預演勝利法,降低追求法,洗刷陰影法來解決寶寶自卑的心理問題。除此之外,爸爸媽媽在對待有自卑心理的寶寶,需要耐心溫柔,多點給予鼓勵和表揚,千萬不能動不動就責駡,否則的話會加深寶寶的自卑心理。

兒童有自卑心理的三大表現

1、做事沒主見,不敢自己實踐

分析與對策: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可能跟家長包辦一切事物,或者是動不動就批評孩子有關。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在家裡時,家長要試著放手讓孩子去解決自己的事情,為孩子製造更多的鍛煉機會,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當然,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個小小的進步,也不要忘記鼓勵,更不要常常批評孩子。

2、回避競賽、競爭,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

分析與對策: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愛比較有關。家長最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橫向或是縱向的比較中,成績、才藝、行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納入家長的比較範圍之內,家長以為,這樣的比較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殊不知,卻是對孩子心理的極大傷害。

3、拒絕交朋結友,不敢與人交流

分析與對策:如果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應常帶孩子出外進行戶外活動,耐心引導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時,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邀請有相近年齡的小孩的家庭一同進行。這樣戶外鍛煉,既可以讓孩子開闊心胸,逐漸敢於與他人交流,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讓愛喚起孩子心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