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父母行為影響孩子嗎_父母行為對孩子影響嗎

養生之道網導讀:

父母行為影響孩子嗎?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為的20%;而按照我們的行為做的事,要占到其行為的80%。所以,為了孩子,我們不能太隨便地做人和做事。那麼父母的哪些方面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呢?父母行為影響孩子嗎?

家長駕馭孩子天經地義,但是關於教育的方法卻是每人一種,各不相同,小孩子總會犯一些小錯誤,家長對於孩子犯下的錯,有的予以嚴厲的責備,有的放縱不已。導致孩子養成膽小謹慎,畏首畏尾,或者是做事不經思考,不計後果。所以家長對孩子行為的態度都要注意影響,細心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1、孩子不服從管教,源于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一。

由於各種原因,絕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父母會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以求在達到意見的統一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因為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某一方說了算,日後當這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將很可能無法說服、管教孩子,從而給正常的家庭教育帶來人為的障礙。

2、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捨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範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3、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源于父母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於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

4、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源于父母的過度表揚或批評。

適當的表揚有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孩子,結果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識,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每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拒絕去做。同樣,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錯時,家長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錯誤在哪裡,從而説明其吸收教訓,改正缺點。

5、孩子固執、任性,源于父母過於民主。

有很多家長,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於“曉之以理”,結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於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任性、為所欲為。因此,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讓孩子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變得性格缺失,其實家長們會很迷惑,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方向,那一種看起來都沒錯,我應該怎麼對孩子說呢,這裡小編有個主意,供大家參考,其實社會就是個大的環境,讓孩子適應大環境,總是不會錯的,比如把孩子放到托兒所,幼稚園,培訓機構什麼地方的,孩子會慢慢瞭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1、有影響:父母的教育程度 vs 無影響:家庭和睦

父母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的成績越好。這並不令人奇怪。智商高的父母,其子女智商也往往較高。這是遺傳的影響。而家庭結構和狀況則不見得有什麼影響,雖然人們往往想法相異。

2、 有影響: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 vs 無影響:學生居住的社區環境

來自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的學生成績通常也會比較好。社會經濟地位是衡量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父母是成功人士,他們的子女成為成功人士的機會也較多。相反,社區環境的影響倒不大。

3、有影響:母親是在30歲或30歲以後時生下第一個孩子 vs 無影響:母親從孩子出生到上幼稚園這段時間當全職媽媽。

對於一個30歲或30歲以後才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女性來說,她往往因自己的職業發展,而且,比那些未成年的母親有更加充分的做母親的準備。(值得主要的是,ECLS 的資料表明,對那些未成年時生下第一個孩子,而等待30歲以後,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母親來說,她們的第二個孩子未必比第一個孩子更成功),而全職媽媽似乎沒什麼優勢 (這個結果也令我大為失望)。

4、有影響:學生出生時的體重 vs 無影響:學生參加發展計畫

早產對孩子的健康不利,也可能因為父母產期前的健康習慣,比如吸煙喝酒等。

至於兒童發展計畫,雖然意圖極好,卻沒有實際的效果。也許是因為當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強度大的母親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發展計畫的專案活動時,所教育她孩子的,可能也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強度大的母親(還有一大群同樣背景的孩子們)。

5.有影響:學生家裡說英文 vs 無影響:父母帶孩子去博物館

如果父母語言能力不強,即使帶孩子去博物館,也效果甚微。

6. 有影響:學生是領養的 vs 無影響:學生經常被打屁股

研究表明,親身父母的智商對孩子的影響要遠遠大有養父母。而一個孩子一出生就送人領養的話,他的母親的智商也不會太高。另一個解釋的就是,如果母親知道要將孩子送人領養,在懷孕過程中也不會很好的照顧胎兒。而被打屁股對孩子的影響反而不大,這也和“傳統智慧”--“管教你的孩子,使他不至於去地獄”相吻合。

7、 有影響:父母經常參加家長會 vs 無影響:學生經常看電視

經常參加家長會的父母表示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參加的本身並不重要,父母的關心孩子的教育才有效。看電視的時間則沒有影響。研究表明,看電視並不能使孩子更聰明。

8、 有影響:孩子家裡有許多藏書 vs 無影響: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書的數量的多少並非是決定因素,但二者的相關影響是間接的。這並非說,家裡藏書多的孩子,就一定成績好,而只能說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