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歸因_孩子的家庭教育
養生之道網導讀:
現代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向家長一致呼籲,要仔細分析孩子的歸因方式,説明孩 子使用正確的歸因方式,並從小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歸因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歸因?一、培養幼兒正確的自我歸因
自我歸因這個詞彙是比較新的詞彙,想必大家也都不太瞭解,稍微解釋一下,自我歸因一般都是表現一個人在面臨失敗時候的態度。分析失敗原因的方法之類。並且這種歸因方式能知道我們下一步行動,我們要培養孩子進行正確的自我歸因。
現代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向家長一致呼籲,要仔細分析孩子的歸因方式,説明孩子使用正確的歸因方式,並從小培養兒童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有這樣一個例子。有兄弟兩個,一個出奇的樂觀,另一個則非常悲觀。他們的父母想讓他們的性格都改變一些。於是就把那個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裡,把悲觀的孩子鎖進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裡。等了一個小時,當他們打開悲觀孩子的屋門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裡,又抹鼻涕又抹眼淚地哭泣,非常傷心,原來他怕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怕挨父母的責駡。
當打開滿是馬糞的房間時,發現樂觀的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挖著馬糞,並不斷地把散亂到門口的鏟乾淨。看到父母,樂觀的孩子像發現奇跡似地嚷道:“看這兒有這麼多馬糞,附近一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乾淨的地方來”!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雷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走上總統的寶座。
心理學家在研究上面類似的問題時,發現人們抱有的穩定的情感和態度,大多由他們從小習慣化形成的歸因模式所決定。歸因簡單說就是把失敗與成功歸於某種原因。
外歸因表現為遭受失敗時首先找尋外部因素,如環境惡劣,揹運,並推卸自身應該並能夠承擔的責任;而向內歸因則表現為遭受失敗時先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並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向穩定因素歸因表明導致失敗的因素是不可改變的,一般認為自己能力不夠;向不穩定因素歸因則表明導致失敗的因素是可以改變的,一般認為自己努力程度不夠。向不可控因素歸因說明自己不能夠對導致失敗的不利因素有所作為,消極對待;相反則說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夠直接或間接轉變失敗的不利因素,能夠積極地坦然地面對。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正確的自我歸因呢,又怎樣讓寶寶進行鍛煉呢?首先根據以上分類,大多數家長都贊同的歸因方式是自我歸因-向不穩定因素歸因-向可控因素歸因這三類,即凡是主動承擔責任,病人問失敗因素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對事情的過程能有所作為。最後成為能夠夠掌控自己命運的人。
二、教育孩子的有關禁忌
禁忌1、太多指示。
美國曾經有過一項調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裡,平均每半小時會發出17個指令,那些有問題的孩子,他們父母發出的指示更是高達35個。殊不知,指令越多,孩子越反叛。其實,很多小事完全可以由著孩子自己去做。
禁忌2、教育不一致。
教育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媽媽的口徑不一致,這時孩子或不知所措,或誤認為總有一個人的話可以不理,那麼以後呢?你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大打折扣。
禁忌3、情緒化。
有的父母,自己心情好的時候,特別優待孩子,不高興的時候,稍不順心就臭駡孩子。孩子的情緒隨父母而起落,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禁忌4、愛面子。
有的父母會因為孩子不爭氣而覺得丟臉,便強迫孩子加倍努力。如此勉強孩子,不切身體會孩子的處境,最終也是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