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焦慮怎麼辦_如何緩解孩子焦慮症狀

養生之道網導讀: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孩子:他們時常表現出情緒不穩定、煩躁、吵鬧、膽怯,害怕去幼稚園或陌生的環境。這是孩子產生焦慮的症狀,那麼孩子焦慮怎麼辦?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孩子焦慮怎麼辦?

一、孩子焦慮怎麼辦

很多媽媽都有會遇到,他們發現寶貝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出現極度的害羞,見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甚至稍長大一些後,他們還會敏感、自卑,緊張,多慮。有些父母很納悶,都是一樣的帶孩子,為什麼孩子這麼“磨人”?在這裡,先天氣質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還是父母影響孩子。

有研究表明,環境的影響力越發明顯。焦慮的孩子大多有焦慮的父母,比如,遇事緊張的父母讓孩子也惶惑焦慮;而情緒不穩、愛責打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在長期不良狀態中,會因為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而焦慮。

如今,父母通過對孩子實行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力是很大的——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別的孩子強,別的孩子能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通常孩子的表現很難讓父母滿意和認可,他們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在這樣的高壓下,孩子會因為自己的“無能”,自信心受損,內心不安。假如父母再輔以粗暴的懲罰,責打孩子,孩子就會更加焦慮緊張。

過度地溺愛孩子,讓孩子無法獨立,這也是造成孩子焦慮的原因。就拿小雨來說,她從小就是家人手心裡的的“小公主”,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委屈,就連上幼稚園,也是姑姑工作的地方。1年前,姑姑隨丈夫出國定居,小雨就開始討厭幼稚園,後來去了,就咬起指甲來。家人的過度包辦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適應社會的能力,當他們獨處新環境時,就會很無力,以致情緒波動、過度擔憂。

父母關係不和諧也會潛在的影響孩子。比如父母在婚姻關係上有裂痕,他們自己無法面對,就要求孩子進步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時也會下意識地表現出一些焦慮的症狀,使家裡的矛盾轉移到自己的身上,無意識地做“替罪羊”,維護父母關係。

說了這麼多例子,都是父母在無意識的影響孩子,傳達一種錯誤的資訊給他們,讓他們小小的心靈受到壓制。這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很可能給他們的一生都帶來障礙。所以父母們平常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

二、教育孩子的常見誤區

誤區1:總想控制孩子

尊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也導致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擺出家長的威嚴態度,企圖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但控制的結果往往引來對抗。專家表示,家長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卻並不考慮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家長就會生氣、發怒,這樣的行為示範,也將讓孩子習得,成為他性格的阻礙。

誤區2:看不得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的壞習慣或壞的行為,經常會包含好的因素在裡面。”專家認為,孩子行為上的問題對於父母而言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接受和不接受之分。過於擔心孩子的壞習慣或者行為,與對孩子放任自流、忽略孩子一樣,都有可能使孩子的壞習慣趨於強化。

那麼,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壞習慣呢?杜宇表示,家長應善於發現孩子壞的行為背後好的因素,並善於利用這些好的因素,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可能性,體會多樣的成功與自信,如此,一些所謂的壞習慣或壞行為就會化於無形。

誤區3:給孩子“戴帽子”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撒謊後,給孩子扣上“愛撒謊”的“帽子”。其實家長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不僅孩子會撒謊,大人也常常會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因此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撒謊並不意味著品德不好了,可能只是孩子滿足自己需要的策略不太合適。而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隨意給孩子“戴帽子”,反而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容易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

“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給孩子‘戴帽子’與給成人‘戴帽子’的效果差距會很大。父母不能像要求成人一般要求孩子,但應像對成人一般的尊重孩子。”專家說。

誤區4:喜歡講大道理

很多家長動不動就講大道理,也不管孩子的情緒、狀態和注意力當下是什麼樣的,這樣的教育往往會徒勞無功,甚至是與家長的願望背道而馳。

專家建議,家長可以適當將教育融入生活的細節當中,隨時、隨地、隨人、隨事和隨機地教給孩子家長在生活中體會到的原則,這樣的教育會變得自然而然,也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