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間的衝突,管是不管
寶寶在外面跟小夥伴發生衝突了,管吧,怕剝奪了他獲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機會,也怕因此影響與對方父母的關係;不管吧,又怕衝突升級,傷了別人或者傷了寶寶自己。這真是一件左右為難的事情! 魚兒媽的困惑 魚兒2歲多了,為了培養他的社會交往能力,
2006-12-08 21 -
瞭解孩子“交往”的規律
嬰幼兒的遊戲一般是平行的遊戲:幾個嬰幼兒在一個沙坑裡玩沙子,他們一個接一個輪流地鏟沙子,而不是一起鏟。 2歲-3歲的孩子也開始互相學習:“他把泥巴扔到牆上,真好玩,我也要扔。”他和夥伴分享快樂。 學前兒童在一起玩時,也有機會檢驗他
2006-12-08 21 -
憤怒,是孩子想引起你的注意
有一天,你忽然發現孩子在家裡故意扔東西,故意破壞家裡的物品,這時,你不必緊張,也不必憤怒,因為這通常是孩子碰到挫折、委屈或憤怒時的表達方式。孩子在沒有學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之前,只好以敲、打、摔來引起父母的注意,試圖用這種方式來發洩心中的
2006-12-08 20 -
習慣決定命運:好習慣,好人生
習慣是所有偉人的奴僕,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兇。偉人之所以偉大,得益於習慣的鼎力相助,失敗者之所以失敗,習慣同樣責不可卸。 習慣是一種重複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的日常活動,90%都是在不斷重複原來的動
2006-12-08 50 -
樹立是非觀——好孩子是怎樣的
一兩歲的小寶貝常常不知自己因為做了什麼“好事”而得到了親吻,也不曉得自己做了哪些“壞事”而被罵做討厭!幫你的寶貝簡單地辨別一下“對錯”,對他對你也許都有好處。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爸爸媽媽這樣要求孩子:“你要做個好孩子!”“好孩子是不會做
2006-12-08 21 -
孩子養成壞習慣的三大罪魁禍首
壞習慣往往是一種頑疾,一旦形成,改起來就難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幸運能夠輕而易舉地改掉。所以做家長的與其坐待孩子形成壞習慣後再費盡心思地幫他去改,不如提前瞭解壞習慣的家庭成因,早做預防。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而重要。 兒童不良習慣的
2006-12-08 15 -
“小氣霸道”的2歲寶寶
2歲寶寶總是被冠上“小氣”與“霸道”的“頭銜”,其實不是他們不願意為別人設想,只是受限於“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無法顧及到他人的感受。 自我為中心的2歲兒 “自我為中心”是2歲多寶寶的思考特徵。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
2006-12-08 21 -
給“造反”找一些理由
我有2個2歲半的雙胞胎孩子,兩2孩子很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愛他們。可是他們很調皮,經常鬧得家裡雞犬不寧,從1歲起就開始和我們作對。到了2歲半,有的時候竟然和自己過不去。他們常常絞盡腦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馬上又會改變主意。有時說兩句還好,有
2006-12-08 22 -
1歲寶寶的行為標誌:攻擊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是許多媽媽的煩惱,生怕孩子長大會變得很暴力。然而專家解釋:一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攻擊性的行為很正常,應該辨證的看待這些行為:一方面,這種行為只是孩子發育到這個年齡的標誌,每個孩子
2006-12-08 30 -
甜心變魔怪:應對來自2歲的暴力
快滿兩歲的晶晶在最近回國的長途旅行後,突然變成了一個無理取鬧,甚至對媽媽不時發起攻擊的小魔怪。從扯頭髮,到打人,甚至咬人,無所不為。媽媽身上至今還有幾處她的牙印。 也許是旅行中的疲勞,饑餓,使她產生了這種無法發洩的情緒,促使她的暴力行為
2006-12-08 30 -
說謊,是父母教育不當的結果
說謊,似乎是成長中的孩子們的通病。其實,孩子說謊是父母教育不當的結果,因為孩子不能區分真實和想像的不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把爸爸、媽媽是否高興作為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如果孩子告訴下班回來的媽媽:“我今天把鏡子打碎了。”
2006-12-08 37 -
“好色”行為出於好奇和模仿
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色”?在幼稚園或去公園,他一看到漂亮的小妹妹就會主動跑過去親人家一口,我們做父母的卻很尷尬,總覺得別人會想我們是怎麼教的孩子。一些父母有些憂慮。他們說:“或許,現在孩子小,別的小朋友的父母不會太在意,但是等孩子大了
2006-12-08 18 -
糾正孩子的“三分鐘熱度”
有些孩子多任何事情一開始充滿興趣,但沒多久就喜新厭舊了。對孩子表現出的“三分鐘熱度”的表現,父母們往往很頭痛,可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來解決。 專家表示:這是孩子專注力不強的表現,父母必須通過訓練糾正,否則對他今後的成長影響很大。訓練可從
2006-12-08 28 -
不要任性,就要他等一等
寶寶年齡小,可不是他要什麼就必須得到什麼的理由。 我們往往一聽到寶寶哭,自己心裡就先發慌,習慣于將孩子的哭聲當成命令,如果成人不那麼衝動,孩子也會慢慢學得平和起來,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並且,因了心中的嚮往和期盼,遲到的收穫更
2006-12-08 15 -
小插曲:寶寶愛扔東西
有些父母發現,寶寶經常扔東西,有時是發洩不滿、有時卻表現得興高彩烈,無論是玩具、衣服、食物,寶寶只要都會扔個一蹋糊塗。寶寶愛扔東西的原因比較複雜,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分析研究,父母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試一試: 一、給寶寶買一個兒童飛鏢
2006-12-08 27 -
尷尬從容解決:簡單處理性問題
當你看見兒子在人前玩“小雞雞”,你會惱羞成怒嗎?從什麼時候開始你需要在孩子面前有所遮掩?夫妻間的親密舉動如果正好被孩子撞上……面對這些尷尬萬分的性問題,美國加洲大學兒科博士Dr. Richardson,教你正確的處理方法和從容面對的態
2006-12-08 24 -
巧妙控制寶寶的插嘴行為
與寶寶的頂嘴一樣,插嘴也是媽媽們最討厭的一種行為。寶寶“不小心”一插嘴不是令媽媽們尷尬不已,就是壞了她們的好事。可幾乎所有剛剛學會用語言交流的2歲寶寶,卻都好這口。 電話鈴響了,蘿拉將露西放下,急匆匆去接電話。電話來自蘿拉的一個客戶,客
2006-12-08 16 -
限制行為,但要允許情緒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限制孩子的某些行為,但是不應限制願望或者情緒。 大多數的紀律問題包括兩個部分:憤怒的情緒和憤怒的行為。不同的部分應該不同地處理。情緒應該得到理解地處理,行為可能需要限制和糾正。有時,理解孩子的情緒可能就已經足夠解決問
2006-12-08 51 -
孩子的頂嘴行為源于父母
在教育孩子時,本來孩子讓父母說幾句便可沒事了,但孩子一頂嘴,父母馬上會恨得不得了,而說教也可能升級為一場打罵。 孩子頂嘴雖然是他的不對,可父母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可能就是從他們身上或者這個家庭環境中形成的,可見,
2006-12-08 27 -
別隨意讓孩子發脾氣
有個愛發脾氣的小男孩,父親給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時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天,男孩釘了37顆釘子。後來的幾天,他學著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在籬笆上的釘子數量逐漸減少。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比釘釘子要容易得多。 有一
2006-12-0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