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種處罰孩子的招數
自己知道做錯的原因。 7.看書、寫字 案例:暴力傾向、說謊、順手牽羊…… 方式:選擇固定處罰區鋪上軟墊或擺放小桌子;在處罰區裡面放鉛筆、畫紙、彩色筆、故事書、色紙……;讓孩子自己先寫字或看書,化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建議:當不能馬上放下的工
2007-01-02 23 -
把愛調到孩子的頻道(上)
女兒剛出生時,我一直想像著將來會有一天,我們母女倆親密無間,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可她長大後卻不怎麼愛與我說話。 我的孩子太固執,他總是堅決地要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和他媽媽總是要和他爭執一番…… 這樣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望。他們發現自己很難
2007-01-02 12 -
把愛調到孩子的頻道(下)
故事三:不愛表達的亮亮 父親的描述:“我想知道我兒子心裡的想法是什麼,他每天是否都高興,他在幼稚園裡是否開心,而不僅僅聽他告訴我誰是奧特曼或者昨天的動畫片演了什麼。” 父母應該明白的是:許多小孩子天生不善於表達,在語言交流能力的發育
2007-01-02 26 -
當孩子犯錯以後……(上)
現代的父母跟過去父母一樣有愛心,但是在管教方面,卻常常覺得比過去父母更艱難,因為,如果父母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管教技巧。尤其是當孩子有錯誤的行為產生時,父母需于第一時間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及勇於認錯,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養成好的行為習
2007-01-02 24 -
當孩子犯錯以後……(中)
如何教孩子認錯? [案例一] T:小明你為什麼打小美? 小明:因為小美咬我。 T:小美你為什麼咬小明? 小美:因為小明搶我的玩具。 處理方法: 1. 孩子之間為了玩相同的玩具互咬及互打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在處理上,需先看孩子雙方是否
2007-01-02 22 -
當孩子犯錯以後……(下)
讓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 讓孩子試著承擔犯錯誤帶來的後果(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比如起床磨蹭會遲到,那就讓他嘗嘗遲到的滋味,效果要強於你的批評與說教。 改正錯誤是一個過程 改正錯誤有一個過程,父母不能只讓孩子完成這個過程中的部分環節,而是要
2007-01-02 24 -
不分性別教育孩子
為寶寶劃分男女性別的教育手法,將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減少很多自由選擇的機會。若用“不分性別教育”的方法教育孩子,不但可讓寶寶成為完善、健康的人,而且在情感的表達上也較為明朗。 自從懷孕得知胎兒性別的那一刻起,媽媽們便對胎兒進行性別定位。
2007-01-02 19 -
我教孫子
我教孫子有五招兒:先交朋友,後做爺爺;創造條件,培養興趣;鼓勵參賽,敢於競爭;寓教於樂,玩中有學;細心觀察,善於引導。 先交朋友,後做爺爺 我花甲之年,大孫女何奕剛兩歲。我抱著她,她就摸我的臉,扯我的鬍子,問:“爺爺為什麼有鬍子?”
2007-01-02 18 -
正確對待孩子的提問
幼兒期的孩子是好奇好問的,父母對孩子提問的態度和回答的方法直接影響到孩子求知欲和智力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促使孩子的求知欲和智力的發展,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的提問呢? 1、必須接納孩子的問題。孩子經常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無法回答的問
2007-01-02 17 -
父母和孩子說理的技巧
跟孩子說理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徵,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雲:“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
2007-01-02 22 -
讓幼小的孩子聽話
學齡前的兒童處在思維快速發展期,愛問愛說,行動上又顯得特別好動頑皮。有的家長對孩子聽之任之,認為孩子大了自然就會改過來。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表面上孩子似乎規矩聽話,但這種懾於壓力的聽話可能不長久。更可怕的是有的孩子在家長的高壓
2007-01-02 16 -
教子宜用低聲調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聲調過高,特別在發現孩子有過失時,更是大發雷霆,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其實採用低聲調教育孩子,效果也許會更好。 低聲調地和孩子說話,孩子能感到你和他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孩子把你當朋友,無所顧忌。低聲調地和孩子說
2007-01-02 23 -
讓孩子學習4妙法
我的閨中好友曉麗,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各方面都打理得很出色,可就是管理孩子不得法。每次見到我總是苦訴教孩子學習的難處。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對曉麗說,教孩子學習很不容易的,讓孩子配合學習就更難。所以怎麼教孩子學習,如何讓孩子樂於學習是每個
2007-01-02 16 -
和您談談嚇唬孩子
嚇唬孩子有百弊而無一利。 首先,嚇唬的辦法會使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是非不明,真假不分。 其次,嚇唬會使孩子遭受精神損傷,受到心理傷害。 再次,嚇唬孩子會使孩子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多數父母之所以採用嚇唬的辦法,一是圖方便,二是見
2007-01-02 17 -
善待幼兒的逆反心理
因此常常表現出任性,不聽話,你叫他這樣,他非不這樣,開始“鬧獨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特點,不必奇怪。 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恰當,可能加劇逆反心理的現象,諸如: 1、家長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
2007-01-02 25 -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獎勵
獎勵分兩種:物質的和精神的。 “你如果聽話的話,我明天給你買一輛小汽車”;“你把這碗飯吃了,媽媽呆會兒帶你去買泡泡糖”;“你表現好,星期天爸爸帶你去吃麥當勞”……這些常常掛在父母嘴邊的話是物質的獎勵,孩子也好象很樂意接受這樣的獎勵。 而一
2007-01-02 20 -
試著用幽默和孩子交流
我常常感到奇怪,父母們為什麼不用幽默來管束他們的孩子。很可能這是因為我們認為當父母是一項嚴肅的責任,或者是因為我們老是板著面孔命令孩子做這做那,輕鬆愉快與管束似乎是相抵觸的。 事實並非如此,幽默是一種最有效的管束手段。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
2007-01-02 23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揍他”這樣教對不對?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做過: 當你3歲的孩子與同伴發生爭執,大哭大鬧的時候,你趕緊跑過去在孩子同伴身上做了幾個虛假的“打擊”動作,一邊做動作一邊提醒自己的孩子:“你看,你看,我打他了,別再哭了。” 這種哄騙似乎真的有效,它的確能使孩子破涕為笑,
2007-01-02 20 -
希望不等於······
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希望,而父母對孩子的希望更是不能用筆記記下來的。因為父母每時每刻對孩子的教育都充滿著希望,孩子剛剛蹣跚學步,媽媽就拿著各式各樣的育兒卡片,每天在孩子面前翻來翻去;孩子學會走路了,媽媽就會不計支出,每週帶
2007-01-02 20 -
改變多動孩子的“高壓政策”
在不知不覺中,被教師和家長看作“多動”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多。明明就是其中之一,見到他的人都會用四個字形容他—手腳不停。他是一個活潑、開朗、性格外向的孩子。他的多動確實有點與眾不同,除了中午睡覺以外,其餘時間一刻不停地動。集體活動時,不是打人
2007-01-02 22